【东盟专线】142.3公里,“千岛之国”驶入高铁时代
中新社雅加达10月2日电 题:142.3公里,“千岛之国”驶入高铁时代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我宣布:启用!”当地时间10月2日上午,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按下红色按钮,并宣布雅万高铁正式启用。
图为启动仪式现场停靠的列车。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摄
清脆的鸣笛过后,一辆银色和红色涂装、仿自印尼国宝级动物“科莫多龙”纹理图案的高速动车组列车,驶离哈利姆高铁站,向万隆方向疾驰而去。
雅万高铁全线长142.3公里,从印尼首都雅加达到旅游名城万隆,自此最快40分钟可达。
这142.3公里,当地人渴盼已久。
雅加达至万隆两座城市间有一条修建于100多年前的老旧既有铁路,时速仅50多公里。后来两地开通了高速公路,理论上3个多小时能到,但很难实现。
蒂妮是一名在雅加达工作的万隆人,工作7年来,每周穿梭在两座城市之间。用她的话说:“每次想回家的时候,往往是最堵的时候。”
她“最糟糕”的一次经历,是前一天下午5点下班,7点到车站,晚上12点坐上巴士,次日早上6点才回到万隆的家中。
作为“千岛之国”,印尼的交通问题一直饱受诟病。雅万高铁,带给“蒂妮们”前所未有的“陆地飞行”体验。
图为三名媒体记者从停靠的列车前走过。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摄
“雅万高铁的速度令人震撼,它最高能以时速350公里运营。”鲁坎达·塔亚纳有个特别的称呼——“测速哥”,他因在雅万高铁沿线用测速仪为飞驰的列车测速而走红。他说,雅万高铁为印尼带来了全新的交通方式,让旅程变得更便利、更高效。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蒂妮憧憬着,将来早上坐车去雅加达上班,下班后能赶回万隆陪家人吃晚饭。
10月2日,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哈利姆高铁站宣布雅万高铁正式启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启用仪式。图为仪式现场停靠的动车组列车。李志全 摄
这142.3公里,让“千岛之国”驶入高铁时代。
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佐科说,这是印尼运输业进一步现代化的标志。
雅万高铁所在的爪哇岛是印尼第五大岛,常住人口约1.45亿,是印尼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除雅加达、万隆,这里还集中了泗水、三宝垄、日惹、茂物等印尼主要工商业、旅游城市。
在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维罗妮卡看来,雅万高铁的正式启用,必将为爪哇乃至印尼全国的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这142.3公里,书写中印尼关系的新篇章。
公元4世纪,中国佛教高僧法显来到印尼。600多年前,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并多次驻足印尼。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雅万高铁作为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对接、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书写了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从郑和下西洋到共建雅万高铁,中国是我们的老朋友……”在印尼流行的说唱歌曲《雅万之歌》,歌词中这样写道。
印尼交通部部长布迪曾公开表示,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中国双方合作共赢的典范,它让印尼和中国的友谊更加紧密。
图为启动仪式现场停靠的列车。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摄
这142.3公里,体现了中国智慧。
爪哇岛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汇处,火山、地震频发。雅万高铁能以350公里时速飞驰的背后,凝结着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方案。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雅万高铁动车组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方涛说,雅万高铁动车组采用中国最先进的高铁技术平台,为印尼量身打造。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超表示,雅万高铁的建设过程,也是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在海外的一次集中展示。
这142.3公里,处处凸显印尼元素。
雅万高铁哈利姆、卡拉旺、帕达拉朗、德卡鲁尔四座车站的建筑设计,意向取自西爪哇岛自然山川、滨水海岸的优美弧线和印尼“编织文化”。
雅万高铁动车组车身采用银、红涂装,红色源于印尼红白国旗。列车前端和车厢连接处的红色多边形图,仿自印尼国宝级动物“科莫多龙”的纹理。车厢座椅使用的三种配色,分别取自“婆罗浮屠”塔、印尼国旗和海洋。
雅万高铁动车组,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色科莫多”,在他们看来,乘坐雅万高铁是件时髦的事。(完)
【中亚专线】(“一带一路”10周年)写意工笔两相协,共建“一带一路”风鹏正举
中新社阿斯塔纳10月2日电 题:写意工笔两相协,共建“一带一路”风鹏正举
中新社记者 张硕 文龙杰
“我很荣幸当时亲历现场并见证了历史……今天回忆起来更觉震撼,(因为)一切正在从擘画变成现实”。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十年后,在习近平主席当时发表演讲的大厅,作为亲历者之一的哈萨克斯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古丽娜尔·沙伊梅尔格诺娃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她还说,“关于丝绸之路,哈中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包括我在内的听众都很振奋,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朋友圈”不断扩大。十年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中国83%的建交国。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实实在在惠及共建国家民众。正如哈萨克斯坦国务秘书卡林所说,在各方努力下,“一带一路”已成为一条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合作共赢之路。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格外看重共建“一带一路”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成就。他表示,过去有些人不抱信心的中欧班列,如今在班列次数和路线上都稳步提升。他认为,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中亚的繁荣与辉煌之路,该倡议使中亚国家重新焕发活力,从“陆锁国”变为“陆通国”。
共建“一带一路”也促进了文明对话,智库、媒体、青年、文化、旅游等交流日益密切。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副总编辑哈纳特·托卡巴耶夫对记者说,共建“一带一路”使哈中两国民众之间了解加深,“走得更亲更近了”。
托卡巴耶夫近日刚结束在中国的媒体交流活动回到阿斯塔纳,十年前,作为记者的他也在现场聆听了演讲。
“我是历史亲历者”,他对记者说,“当时尚不能完全理解倡议的深远意义,当看到众多项目成果,才意识到十年前这一倡议的提出是‘历史性的’,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新的认知与期待。”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擘画历史的“大写意”成为书写历史的“工笔画”,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案,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承载着共同记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大写意”画出坐标系,锚定大势。“工笔画”精耕细作出的丰硕成果生发出新的动力,使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奥托尔巴耶夫指出,越来越多中亚地区的年轻人希望参与中国提出的这一倡议,为实现本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诺罗夫认为,“一带一路”规模宏大、开放包容,是贸易投资、交通运输、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应对地缘政治紧张、经济复苏乏力、能源和环境危机加剧等凝聚全球力量,开启新的十年,值得热切期待。(完) 【编辑:付子豪】